競技臺釣第6-10講——和搓餌浮釣類似的包食浮釣法
六、和搓餌浮釣類似的包食浮釣法
極有可能是受臺釣法用餌理念的影響,包食釣法已經(jīng)從單一的底釣改為上中下各水層都可以釣。比較有代表性的釣法是長竿短線浮釣草鳊、長竿短線浮釣鰱鳙。因長竿短線出竿慢、追求大魚的特點,浮釣時無法像臺釣?zāi)菢油ㄟ^快速拋竿,在水中某一相對固定的水層保持足夠的誘餌,所以包食浮釣法的誘魚力略顯不足。垂釣時,需要采取手工或器械打窩。而在垂釣后期,魚會因為大量食物沉底而聚集到水體的底層,需及時改為釣底。
1、長竿短線包食釣草鳊
草魚和鳊魚是水底和中上層都能攝食的魚種。在氣溫高、草鳊魚活躍于水體的中上層時,長竿短線包食浮釣效果較好。在不太深的水域,長竿短線浮釣草鳊,我們習慣離底一米左右開始試釣,感覺長時間沒有有效魚訊,總有動作而不上魚時就往下邊釣邊找。
選漂與調(diào)漂。包食浮釣時,包食的重量由釣手持竿輕輕上提著,包食化掉后,內(nèi)芯的釣餌和釣餌上粘附的少許包食可以依靠浮漂的浮力承擔。所以浮漂的漂尾要粗一些,傳統(tǒng)柱形漂在這里有用武之地。為了讓浮漂有足夠的浮力,調(diào)漂時漂尾露出的目數(shù)通常比較多,通常在4目以上。
釣餌和逗魚手法。包食釣草鳊時,釣餌仍然以小麥面餌為主,和得軟些;草、鳊都是食量頗大的家伙,釣餌要略大一點(黃豆大?。⒁皶r換餌,以保證窩子里有足夠的誘餌;有雜魚時,包餌應(yīng)和得略硬;可以進行上下左右的牽引逗魚動作,誘魚上鉤——自然水體的魚,即使是雜食性的魚,也有追食活動食物的習性。
2、長竿短線包食釣鰱鳙
傳統(tǒng)釣有多種釣鰱鳙方法。臺釣鰱鳙早已不是什么新技術(shù),其關(guān)鍵是利用了鰱鳙魚吸食霧化餌的原理。利用同樣的原理,傳統(tǒng)釣長竿長線也可以釣鰱鳙,只是釣餌應(yīng)和得略粘一點,以便鉤餌能拋得出去且能在鉤上附幾分鐘。2007年,魚具市場上出現(xiàn)了一款名叫“傳統(tǒng)鰱鳙”的釣餌,就是專為這種釣法設(shè)計、生產(chǎn)的。這種釣法的餌料霧化性略小,垂釣同時要配合使用霧化性較好“鰱鳙誘餌”。
長竿短線釣鰱鳙是近年來長竿高手們發(fā)明的特色釣法,如圖所示。這種釣法既可以用雙鉤,也可以用單鉤。配單鉤時,在單鉤上方約5-8厘米處的墜子處捏餌即可,霧化的餌順著底下的鉤子徐徐下垂,正好可以釣中鰱鳙。
包食釣鰱鳙鉤尖上不需要上專門的釣餌,餌料的狀態(tài)并不一定要輕比重和強霧化,而是讓餌料既有一定的橫向霧化,又有直接向下落“垂直霧化”,以便散落的餌料粉末正好從底鉤周圍漂落。橫向霧化成份是雪花粉為主的輕質(zhì)餌,垂直霧化的成份是比重較大的成份,比如粉碎了的豌豆粉、糠餅粉等重質(zhì)粉料。垂釣時,需要持續(xù)間斷手拋打窩,同時按圖上所示的方法上餌垂釣;竿擱在竿架上,憑竿尖點動判斷魚訊。
七、從蘸粉釣看臺釣餌料
蘸粉釣是傳統(tǒng)釣一大特色。只要不上魚,喜愛蘸粉的釣友們多半會拿裝了面餌或蚯蚓餌的鉤子,先在水里蘸濕了,再在裝什么粉末狀物的盒子里搖一搖,再濕水再搖,反復(fù)搖幾次后下竿。那些盒子里裝的東西,早些年是蠶豆粉、黃豆粉或面粉。后來進步了一點,蘸粉里加了一些諸如“鯽魚香精”、“鯉魚香精”蝦粉、蠶蛹粉和各類臺釣用的較多的香精香料等。甚至一些基料很細的鯽魚餌,也直接拿來做了蘸粉。萬變不離其宗,蘸粉釣的基本東西卻沒有變:釣餌是粘的、能夠成塊成團地附在鉤上,外面是霧化的、誘魚的東西。我過去曾經(jīng)對這種釣法(還包括包食釣法)作過總結(jié):黏散結(jié)合,軟硬兼施。
蘸粉對臺釣魚餌的啟示一:誘釣并不一定要合一
過去大家認為臺釣餌的特點是霧化和“誘釣同一”,蘸粉釣有霧化沒有“合一”卻有良好的釣魚效果,“誘釣合一”受到懷疑也是情理之中。事實上,競技釣好手在實際垂釣中也并不遵循這個偽原則。
蘸粉對臺釣魚餌的啟示二:和餌手法與餌料霧化
蘸粉的霧化很好,如果用這種霧化很好的蘸粉餌直接和成臺釣餌,那多半就錯了。作蘸粉時霧化很好的,和成臺釣餌料后會成為死砣子。原因是,蘸粉是沒有揉搓的。
2005年夏秋,我在參與拍攝一次教學片時,用龍王恨鯉魚香精演示傳統(tǒng)釣蘸粉的霧化效果。我當時并沒有想到這種粘度極大的餌會有什么霧化,可是實際試拍時,從透明度很好的玻璃缸中我們看到,黃燦燦的霧化物呈雪花霧狀冉冉下落,非常誘人。當時我立馬意識到,同樣的餌料,在使用方法不同時,餌料的霧化性會完全不同。正如臺釣開餌時,用攪拌和搓餌時揉捏的次數(shù)來調(diào)整霧化。
這一現(xiàn)象提示我們,在某些應(yīng)急場合時,粘度很大的釣餌如果沒有粘度小的餌料來調(diào)整,我們可以采用減少揉搓和搓餌力度的辦法調(diào)整;黏度更大,比如用傳統(tǒng)釣的蘸粉直接搓餌時,采用濕水、蘸粉,再濕水、蘸粉的辦法裝餌,裝好后略用手整理一下,這便是野釣時的一款非常好用的搓餌了。
八、臺釣快速入門
臺釣法傳入大陸十數(shù)年來,經(jīng)過無數(shù)愛好者的發(fā)揮和完善,已經(jīng)逐漸演變?yōu)橐环N全新的釣魚方法——競技釣法。盡管這種釣法有一定的局限性,但是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(nèi),這種釣法必將繼續(xù)發(fā)展,在我國國垂釣活動中,占據(jù)越來越重要的地位。
1、早期臺釣法的特征
最早的臺釣技術(shù),其典型特征是無倒刺雙鉤、長子線懸墜、粉狀搓餌、底釣、長身孔雀翎浮漂“調(diào)4釣2”,此釣法因此又名“懸錘底釣法”。
一副標準的臺釣線組,其組裝方法如圖所示。
2、手竿傳統(tǒng)釣法和臺釣法的異同
手竿傳統(tǒng)釣和臺釣、競技釣的主要不同之處是用餌。臺釣餌料有很強的、可以隨意控制的霧化和溶散效果,垂釣時通過快速拋竿源源不斷地對窩點補充餌料,持續(xù)、均勻地誘魚。傳統(tǒng)包食釣和蘸粉釣餌料的狀態(tài)類似,但是鉤子上卻掛有不易松散的釣餌,而且拋竿速度較慢。
二者的不同還體現(xiàn)在釣具上。臺釣竿偏短,利于快速拋竿,這和臺釣餌料的快速化散和誘魚是相適應(yīng)的;傳統(tǒng)釣法笨重、出竿慢,與此相適應(yīng),餌料的狀態(tài)也可以保持較長時間。
輔助配件的合理選擇和組裝,極大地方便了垂釣,垂釣速度大大提高。釣箱的使用,可以使釣手居高臨下,拋竿收竿收放自如;安放在魚護上的摘鉤器配合無倒刺鉤,取魚的速度加快;太空豆使浮漂、鉛皮座的定位準確,又能讓釣手十分方便地掌握水深變化,及時改變釣法;食盒、揩布、支架、抄網(wǎng)、拉餌盤、大口魚護、快速別針、子線扣,等等這些進行合理組裝,都能為釣手加快速度。當然,這些也可以為傳統(tǒng)釣手所采用。
3、臺釣法向手竿競技釣法的演變
臺釣法演變?yōu)楝F(xiàn)在的競技釣法,這是無數(shù)臺釣愛好者在實戰(zhàn)不斷總結(jié)和發(fā)展的結(jié)果?,F(xiàn)在的競技釣法得到了極大的豐富,實戰(zhàn)性得到了提高,具體表現(xiàn)在以下方面。
(1)釣魚的層次擴大到各個水層,具有不同運動特征的浮漂品種樣式增多,與各水層的魚情特點相適應(yīng)。
(2)“懸墜”這一臺釣基本特征被打破,競技釣中的“沉底跑鉛”成了常規(guī)釣法。
(3)拉餌的誕生,極大提高了速釣效率。
(4)調(diào)釣方法,從臺釣的“調(diào)4釣2”,發(fā)展為所有視漂目數(shù)都能調(diào)、都能釣,不同的調(diào)釣?zāi)繑?shù)和鉤線狀態(tài),對應(yīng)有不同的釣魚方法。
(5)浮漂信號,從過去臺釣主要是抓浮漂到位以后的信號,到競技釣強調(diào)通過不同形狀與大小浮漂的自身運動軌跡和信號特征,在鉤子入水的各個層次拿魚。
(6)操作方法變化。與底釣相適應(yīng),鉤餌將要到位時的壓水動作,在手竿競技釣中時有時無,“壓水”也成了“調(diào)漂”的一個重要手段。
4、最簡單的臺釣線組
垂釣時,按上圖所示組裝好線組,配出可以直接搓或拉的餌料,釣鯽魚時用較小的浮漂,調(diào)3-5目釣1-5目;釣鯉魚時調(diào)8目左右釣3目左右,就可以直接釣了。剩下的,便是在實踐中慢慢摸索,特別是提高和餌水平,注意摸索調(diào)目、釣?zāi)?、釣餌大小狀態(tài)及信號等之間的關(guān)系,發(fā)現(xiàn)浮漂自身信號的發(fā)展規(guī)律和魚攝食的規(guī)律,提高提竿的準確度,便可以“正常釣”了?;镜膽?yīng)該方法,是“有信號不上魚,浮漂向上調(diào),釣鈍點”;魚吃得過深,浮漂向下調(diào),釣靈敏一點。至于鉤子在水下的狀態(tài),可以不用過多地考慮。
從技術(shù)層面看,競技釣的基礎(chǔ)是臺釣,臺釣的基本特征是懸墜搓餌底釣,所以也有不少人習慣性地將臺釣法稱為“懸墜釣法”。需要提出的是,競技釣法早已不局限于懸墜,這是競技區(qū)別于臺釣的一個重要方面。熟練掌握懸墜搓餌底釣技術(shù),無論是釣魚比賽還是釣魚休閑都非常重要。
1、懸墜底釣時線組在水中的幾種狀態(tài)
如右圖所示,較早的傳統(tǒng)釣法,魚鉤和子線在水下的狀態(tài)主要呈現(xiàn)圖中所示的幾種形態(tài)。圖中,線組狀態(tài)自左向右,整副釣組的靈敏度逐漸降低,穩(wěn)定性逐漸提高;浮漂各種信號都逐漸減少,假信號也明顯減少,真信號幅度有變小的趨勢;在調(diào)目一定的情況下,釣?zāi)恐饾u增加,即逐漸變?yōu)椤搬灨吣俊被颉搬灨摺薄H绻覀兊恼{(diào)目較高,比如7目的漂高5目釣5目,即可以稱為“調(diào)高釣高”,這種調(diào)釣方法,在底釣猾魚時有很好的觀察范圍,抓“小口”準確率較高。
2、懸墜底釣的調(diào)漂
浮漂的漂尾上,用來觀察信號的彩色格子,我產(chǎn)稱作“目”。釣不同的魚、采用不同的釣法,應(yīng)該使用不同的調(diào)漂方法。臺釣法傳入祖國大陸之初的“調(diào)4目釣2目”,在一定的魚情下,是非??茖W合理的調(diào)漂方法。它的科學性,體現(xiàn)在“七目軟尾浮漂,懸墜,搓餌,底釣鯽魚”這一前提條件下。在后來較長的一段時間里,一些人在機械地運用這種方法屢得敗績之后,對“調(diào)4釣2”大加指責,說什么“調(diào)4釣2是騙局”。毫無疑問,這是寫作者個人垂釣技術(shù)和認識上的局限所致。
下面是純底釣時的兩類代表性釣法和調(diào)漂方法。
(1)軟尾漂釣鯽,調(diào)4釣2
臺釣法最早傳入大陸時,最有代表性的浮漂是七目軟尾孔雀翎浮漂。用這種浮漂底釣鯽魚,最常用的調(diào)漂方法就是“調(diào)4釣2”。這是一個“基準”,在釣的過程中上下找上魚最好的那一個目數(shù)。這個目數(shù),因魚鉤和餌團的大小不同,魚吃食的強度不同,必然是不一樣的。垂釣中,要想取得最好的樂趣,就需要精益求精。而且,我們說,在調(diào)4釣2釣法時,魚鉤不宜過大過小,以2-5號之間的袖鉤或與此重量相仿的鉤子為宜。
(2)硬尾漂調(diào)漂看魚情
現(xiàn)在釣鯽魚,更多的釣友愛用硬尾浮漂。氣溫正常時釣大鯽,漂、鉤的號數(shù)和餌團相應(yīng)較大,一般調(diào)6、7目,釣1—9目。氣溫低或釣小鯽魚,底釣時一般用小號浮漂,因鉤小餌輕,一般調(diào)2—4目,釣1—5目。
釣混合魚,釣和浮漂更大,餌團也更大,我們通常用號數(shù)較大的硬尾中長身漂調(diào)8目以上,釣2—6目。
線組的靈敏度不是越高越好,根據(jù)魚情進行變化,調(diào)整得最合適才算最好。然而,如果沒能選擇合適的釣具就妄談?wù){(diào)漂,必然是無根之水、無本之木。不少自學臺釣的釣友,包括筆者當年自學臺釣時,都發(fā)生過釣具使用不當?shù)默F(xiàn)象。無論怎樣調(diào)漂,也難得把那猾魚釣將上來;即使是現(xiàn)在,有時不能夠正確選擇釣具,也會發(fā)生搞錯方向,反復(fù)調(diào)靈調(diào)鈍而不上魚的情況。靈敏度必須建立在“選擇合適釣具”這一基礎(chǔ)上的,選擇正確的魚竿、浮漂、釣線、魚鉤和墜子,這是調(diào)好漂的前提。
垂釣時的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,都是可以影響到中魚率的因素。用一句老話說:處處留心皆學問。
魚竿、魚竿的擺放、釣線長短和提竿方式,都可能影響靈敏度。魚竿和釣線,無論太長太短操作都不方便,再加上操作的不留神,提竿速度遲緩,再靈敏的線組都錯過了機會。
主線的軟硬。一般魚情,主線硬點是無所謂的,如果氣溫很低,張口本來就小的魚訊,就被抵銷去了很多。用硬線、再靈敏也成了遲鈍。因為再粗的軟線也很硬,即使是用很軟的粗線,靈敏度也會降低。
子線的粗細。粗子線結(jié)實,釣中魚后不容易斷,但是粗線質(zhì)硬入口性差,也就是靈敏度差。細線的靈敏度是高,中魚多是多,但是中魚以后能否保得住,卻又是另外一說。同事黑冰教練談在和我談到他在貴州釣?zāi)欠N不開口的混養(yǎng)鯉魚時的釣例。那是一次比賽的后期,黑教練發(fā)現(xiàn)只有用0.2號標準子線(恕我直言,市場上95%以上的釣線上標注的線號都會比實際的小一個號)、3號細條袖鉤拉小餌時,還能見到清晰的中魚信號。靠著扎實的遛魚基本功,在一場難得碰一尾的比賽中,黑冰硬是連干六七尾大魚取得大勝。
魚鉤的大小和粗細。休閑釣,主要在乎的是注重鉤子的大小。鉤太大入口困難,鉤太小容易從口腔脫鉤,但是也容易張開。鉤條的粗細也非常重要,細條鉤輕、入口性好,靈敏度自然高,冬釣吃口輕的魚靈敏度很高。
魚鉤的鋒利度。這是靈敏度的又一重要因素。休閑釣用大魚鉤,一只鉤常常能用很長時間,鉤子變鈍是常有的事。休閑釣時上魚頻率不高,脫鉤后往往以為是提竿時機不對,這是廣大的休閑釣手需要注意的。競技釣的細條鉤重量輕、鋒利度好,最大的缺點是硬度不夠,非常容易“倒尖”。鉤條倒尖后失去鋒利度,脫鉤率會陡然增加。這和底釣時靈敏度調(diào)整不當?shù)拿撱^完全是兩碼事兒。垂釣中如果發(fā)現(xiàn)連續(xù)跑魚,用手摸摸鉤尖就知道了。從筆者數(shù)年來接觸的各種品牌魚鉤看來,真正的好鉤非常少見,不僅細條鉤容易倒尖,很多粗條鉤也會出現(xiàn)倒尖。
墜子、太空豆等。浮漂上下的信號,受阻力影響。各配件中,水滴形或橄欖形的太空豆,阻力是最小的;有心的釣友,還會將鉛墜的上下削去一些成錐狀,以減少水阻。
上一篇:競技臺釣第11-15講——1目哪去了——談… | 下一篇:競技臺釣第1-5講——大師有神技,大師不是神 |